1927年到1950年之间,广西的新桂系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经历了极为波澜壮阔的岁月。在这段时光里,李宗仁与白崇禧这两位“桂系双雄”的起伏命运,宛如一幅跌宕起伏的画卷,承载了无数的风云变幻。纵使他们的部队早已解散,但这对伙伴的影响力,始终未曾随风而散。特别是白崇禧,他在去世后,留下了未竟的遗憾,他的一生,最终还是因故乡之情和未完成的心愿,成为了后人追忆的主题。
1986年,白崇禧的女儿——白先慧,带着父亲遗留的心愿,决定踏上寻根之路。这一决心,让她冒着无数的风险,“潜入”大陆。白天她默默休息,夜晚则悄悄出门,拿起相机,拍下了故乡的山水,完成了父亲生前未能完成的愿望。
提起白崇禧,许多人总会想到他的搭档李宗仁。作为新桂系的两大核心人物,二人曾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,他们的起伏也勾画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的风云图。尽管命运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,但这两位男人的人生,终究是充满了矛盾与冲突,直到今日,仍然成为历史讨论的焦点。
展开剩余75%在大革命时期,李宗仁与白崇禧曾身处不同的阵营。白崇禧是孙中山的支持者,而李宗仁则依附于旧军阀,这样的政治立场让他们成为了敌人。第一次交手,发生在白崇禧因战场受伤而乘坐俞作柏的船只前往治疗时,却不幸进入了李宗仁的防区。李部误以为他们是敌军,发动了炮击,俞作柏的小妾因此丧命。李宗仁事后回忆,这场炮击纯属误会,因为俞作柏并没有事先报告通行。白崇禧和俞作柏则认为,这场炮击是为了争夺船上的军火,甚至白崇禧在重伤的情况下被关押了一整夜。
两人第二次的接触,发生在白崇禧奉命去讨伐广西旧军阀时。他提出与李宗仁联手的想法,李宗仁答应了这个提议。尽管白崇禧在回忆录中讲到他有极大的勇气去面对李宗仁,但他在谈判中却发现,李宗仁并不果断,犹豫是否该联手,甚至在战术上迟疑不决。这种拖泥带水的态度,也让白崇禧产生了不少失望。
抗日战争时期,李宗仁希望白崇禧留在新桂系,但白崇禧选择了投身蒋中正的阵营。李宗仁对这一决定心有不满。解放战争爆发后,李宗仁意欲竞选副总统,然而白崇禧却出面劝阻,建议李宗仁不要去南京任职。两人对许多问题的回忆各有出入,李宗仁的口述历史是在美国的唐德刚手中撰写的,而白崇禧的回忆录则是在台湾完成。由于背景不同,部分内容的真实性也因此遭到质疑。尽管如此,李宗仁在美国时,常常通过回忆录批评蒋中正,而白崇禧的回忆录由于身处台湾,也带有明显的政治立场。
尽管两位历史人物的记忆存在较大差异,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他们的合作依然具有历史意义。无论是在战场上的相互配合,还是在淮海战役中共同给蒋军造成的打击,他们的配合可谓无懈可击。
在解放战争的后期,四野的林罗大军联合二野的陈赓兵团,与白崇禧的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面对强敌,白崇禧的部队被全歼,李宗仁也被迫离开国内,表面上是去美国治病,实际上心中满是焦虑和慌乱。到了美国后,李宗仁试图寻求美国的援助,却因为无法适应美国的政治游戏,渐渐感到无力。在这段落寞的岁月里,李宗仁的生活变得单调和寂寞,与妻子一起打麻将,直到连唐德刚也不愿意陪伴他们,显示出他内心的孤寂与失落。
新中国成立后,李宗仁接到回国的邀请,犹豫了许久,最终在得知罗布泊的原子弹爆炸后,心中既激动又骄傲,决定回到祖国。1965年,他终于回国,与周恩来相见,笑谈往事,化解了旧日的恩怨。他还专程回到广西,探望故乡的父老乡亲,和他们一起吃了团圆饭。李宗仁最终在家乡安度晚年,心愿得以完成。
然而,白崇禧却始终未能回到故乡。在台岛病逝时,他带着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离开了人世。即便如此,他的墓碑依然面朝着故乡的方向,仿佛在向这片他心心念念的土地告别。白崇禧的儿女,深知父亲的遗愿,因此一直希望能够代替父亲回到广西,去看看那片承载着父亲青春和记忆的山水。
白先慧是白崇禧的二女儿,同样怀念着故乡。尽管当时大陆的环境并不宽松,但她依然决定冒险一试,去完成父亲未尽的心愿。她的决定在家族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对声音,亲友们担心她一踏上大陆,就会遭遇风险,甚至被相关部门盯上。然而,白先慧心中却坚定,她联系了李宗仁的原配李秀文,并通过她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。
白先慧抵达大陆后,心情始终忐忑不安。她白天躲在李秀文家中,晚上才悄悄出门,走在大街上,寻觅自己童年的痕迹,想要把故乡的风貌拍摄下来,带回给父亲。这些日子里,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忐忑,但她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戒备,开始静心拍摄,记录下故乡的一草一木。
当白先慧离开时,一些酒店得知她的身份后,不仅为她减免了费用,还热情地介绍了大陆的现状。那些知道她父亲往事的老百姓,对白崇禧的遗愿深感同情,纷纷表示,若是能够回到故乡看一眼,他们也一定会做一样的事。
历史已远,但对于那些流离失所的游子来说,故乡的记忆与思念,始终无法抹去。而白先慧的这次行程,不仅是对父亲遗愿的完成,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的追溯与缅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